5月7日,造型艺术学院联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长清校区“青蓝·源”校园主题景观广场开展心理沙龙活动——“心壤生春”种植计划(二),学院组织各年级心理委员、心灵护航员、学生团员等干部代表积极参加。造型艺术学院心理辅导员朱员,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心理辅导员韩晓旭,辅导员田亚州、任玉芳出席本次活动,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园林专业徐建林教授受邀指导种植活动。
活动伊始,学院心理辅导员朱员寄语,"当我们播下第一粒种子时,不妨将其视为自我关照的起点。本次盆栽种植体验,正是为大家打开一扇与自然对话的窗口——在松土施肥间感受生命的脉动,在幼苗破土时见证希望的重生。每一株亲手培育的绿植,都将成为映照内心的明镜,让我们在耕耘中褪去浮躁,于静谧处重拾生命本真的力量。"


徐建林教授从挖坑、种苗到培土,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细致的演示。随后,参与人员分成若干小组,分工明确,有条不紊地投入到种植工作中。大家手持铁锹,认真地挖掘着种植坑,小心翼翼地将幼苗植入其中,再轻轻培土,固定植株,随后,根据老师们的指导,提着水桶为新种下的花苗浇水,清澈的水流滋润着土壤,也浇灌着大家对校园生活美好未来的期待。在种植过程中,老师们、同学们互相帮助,互相交流,共同学习正确栽种植株的方法,力求将每一株都种植完美,为共同构建美丽的校园而努力。小小的盆栽不仅是美化环境的点缀,更是学生们心灵的寄托,见证着他们在种植过程中的内心变化。


活动最后,两位心理辅导员以生态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诠释种植体验,这些蓬勃生长的绿植,实则是学生们用时间浇灌的心灵图腾。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,大家时常被压力围绕,而此次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放慢脚步,静下心来感受自然。当大家专注于照顾盆栽时,仿佛忘却了所有烦恼,这种与自然深度互动的体验,就像是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逃离压力的窗户,找到了能让内心平静的角落。


种植活动不仅是一次劳动实践,更是一场融合教育、生态与人文的“沉浸式成长课”。从一株幼苗到满园芬芳,其意义早已超越美化环境本身,成为学生们与自然对话、与社会联结、与自我和解的精神载体。大家纷纷表示,通过这次活动,种花不仅是美化校园,更是让年轻一代在劳动中理解生命成长的不易,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,不仅为学?;ㄔ暗慕ㄉ杼碜┘油?,而且也在种植中感受安宁、洗涤心灵、疗愈自己。
文字:王冬媛
图片:崔筱雅
编辑:张佳霖
校审:李蕊
复审:朱员
终审:李希进